酒與醫(yī)藥的結合,是我國醫(yī)藥發(fā)展史上的重要創(chuàng)舉。古時“酒”寫作“酉”,《說文解字》這么解釋:“酉,就也,八月黍成,可為耐酒?!薄熬汀币鉃椤俺墒臁?,“黍成”就可做酒(酉),黍,甘平,益氣補中,不也是中藥嗎?古時候“醫(yī)”字從酉(酒),即說明酒與醫(yī)藥的密切關系,所以,后世又有“酒為百藥之長”的說法。商甲骨文中有“鬯其酒”,據漢代班固解:“鬯者,以百草之香郁金合而釀之為鬯?!闭f明當時即有與中藥郁金合釀而成的郁金藥酒。所以說,藥酒的起源與酒的產生是分不開的,我國現存的最早的藥酒方見于1973年發(fā)掘的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其中約記載內外用30余首用以治療疽、蛇傷、疥瘡等疾病的藥酒方。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養(yǎng)生方》《雜療方》中,雖多已不完整,但仍可辨認出藥酒方(藥酒用藥、釀制工藝等記述。由此可見,我國的藥酒在先秦時期就有了一定的發(fā)展。
藥酒,在中醫(yī)方劑學上又稱為酒劑。所謂藥酒,一般是把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和動物的全體或內臟及某些礦物質成分按一定比例浸泡在低濃度食用乙醇、白酒、黃酒、米酒或葡萄酒中,使藥物的有效成分溶解于酒中,經過一定時間后去除渣滓而制成的,也有一些藥酒是通過發(fā)酵等方法制得的。因為酒有它的自身作用,所以酒與中藥配伍,可以增強藥力,既能防治疾病,又可用于病后輔助治療。有目的地運用藥酒,有意識地將藥與酒配合,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了。
秦漢之際,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y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也對酒在醫(yī)學上的貢獻做了專門論述,其中,《素問·湯液醪醴篇》論述了醪醴與防病治病的關系,在其他篇章中還提及了治臌脹的“雞矢醴”,治經絡不通、病生不仁的“醪藥”,主治色大深的“醪酒”等,均系較早的藥酒記載。
至漢代,隨著中藥方劑的發(fā)展,藥酒逐漸成為中藥方劑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針對性和療效也有了很大提高。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有“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的記載,表明扁鵲認為用酒醪治療腸胃疾病的看法,這篇著作中還收載了西漢名醫(yī)淳于意的25個醫(yī)案,如用藥酒治愈濟兆王病“風厥胸滿”和甾川王美人患“難產癥”的驗案。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載“婦人六十二種風,腹中血氣刺痛,紅藍花酒主之”,書中除有紅藍花酒、麻黃醇酒湯、瓜蔞薤白白酒湯外,尚有很多方藥均是以酒煎煮,或以酒和水混煎,借酒以加強藥效??梢姇r至漢代,在藥酒和將酒用于醫(yī)療方面已非常豐富和普遍,故班固在《前漢書·食貨志》中稱酒“為百藥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