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源】東漢《傷寒論》;《新編國家中成藥》507頁。
【組成】麻黃236g、苦杏仁177g、甘草(蜜炙)118g、石膏427g。
【制法】以上四味,苦杏仁壓榨脂肪油,取油17.7g加熱至160℃?zhèn)溆?;藥渣加水蒸餾制取苦杏仁水177ml;藥渣與其余麻黃等三味加水煎煮三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約800ml,加入苯甲酸鈉3g,放冷,加入苦杏仁水和苦杏仁油,調(diào)整總量至1000ml,攪勻,即得。
【性狀】本品為黃棕色的液體;具苦杏仁香氣,味微苦,有大量油脂浮于液面。
【規(guī)格】片劑:每片含生藥0.5g,每瓶100片;丸劑(糖丸):每10粒約為1g,每瓶500粒;糖漿劑:每瓶250ml;合劑:每瓶150ml。
【用法用量】口服:片劑,4片/次,2或3次/日,溫開水送服;丸劑(糖丸),3g/次,3次/日;糖漿劑,15ml/次;3次/日;合劑,10-20ml/次,3次/日。小兒用量酌減。
【貯藏】密封,置陰涼處。
【功效】宣泄郁熱,清肺平喘。
【主治】肺熱喘咳癥。癥見身熱不解,咳喘,甚則氣急鼻煽,口渴,有汗或無汗,舌苔薄白或黃,脈浮而數(shù)。
【按語】方中麻黃既能宣肺平喘,又能辛散透邪,石膏清泄肺熱,兩藥相合,一辛寒,―辛溫,既能宣肺邪,又能清肺熱,麻黃得石膏,則宣肺平喘而不助熱;石膏得麻黃,則清解肺熱而不涼遏,現(xiàn)石膏倍用于麻黃,辛寒大于辛溫,相制為用共成辛涼之劑,共為君藥。杏仁降肺氣,止咳喘,為臣藥,與麻黃同用,一宣一降,平喘之力得以增強。炙甘草益氣和中,調(diào)和諸藥,為使藥。綜觀全方,藥僅四味,但清宣之法具備,共奏辛涼宣泄,清肺平喘之功。
【現(xiàn)代應(yīng)用】
1.感冒:用本方加羌活、薄荷、荊芥、牛蒡子、板藍根、前胡,每劑煎服頭煎,曰2劑,連服2天,熱退停藥,治療風熱型感冒152例,體溫都在38℃以上,病程均在3天以內(nèi),未使用其他藥。結(jié)果:痊愈141例,無效11例。此用麻杏石甘湯宣泄肺衛(wèi)之熱,羌、板等能增強解表清肺之力。筆者認為解表藥物大都味芳香,久煎有效成分易揮發(fā),所以第二煎己無解表能力,故治外感之病,藥劑均僅服頭煎,日服2劑,使解表祛邪之力增強。揚氏以本方加荊芥、防風、銀花、連翅,姜、棗為引,水煎分為二次溫服,治療空調(diào)感冒97例。結(jié)果:總有效率為97%。
2.上呼吸道感染:以本方合銀翹散加減,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63例,其中急性扁桃體炎39例,急性咽炎32例,單純性鼻炎27例,兩病合并出現(xiàn)者11例;病程最短1天,最長2個月。基本方是麻黃10g,杏仁12g,生石膏30g,金銀花30g,連翹20g,薄荷10g,荊芥10g,淡竹葉10g,桔梗10g,大青葉20g,生甘草6g,生姜3片為引,每日1劑,水煎服。結(jié)果:痊愈(臨床癥狀消失)156例,有效(臨床癥狀明顯好轉(zhuǎn))7例,平均療程2.4天。
3.病毒性肺炎:本方加黃芩、川貝等治療本病32例。各例以高熱為主,38-39℃8例,39.1-40℃19例,40℃以上5例,肺部聽診可聞中小水泡音,兼驚厥者加鉤藤、僵蠶,喘息重者加地膚子,葶藶子,痰粘稠易咯出加膽南星,咽喉腫痛加野菊花、牛蒡子,嘔吐加竹茹。每診處方3劑,每日1劑,分3?4次服下,年少者劑量酌減。其中19例服藥3劑體溫降至正常,諸癥消失;11例4-6劑治愈,2例好轉(zhuǎn),治愈率93.7%。
4.麻疹肺炎:本方為主,共治34例,各例均有典型麻疹皮疹形態(tài),疹退后留下色素沉著糠狀脫屑,疹出齊后有伴發(fā)熱、咳喘、鼻煽及肺部中小水泡音等肺炎癥狀。29例持續(xù)高熱(40.7℃)3-5天,其中21例單用麻杏甘石湯加柴胡、金銀花、連翹、黃芩,水煎服。3歲以下每日1劑,3歲以上每日1.5-2劑,每日4次。3例加服補中益氣丸;7例加服銀翹解毒片;3例加服紫草、川紅花、芫荽。34例全部治愈,體溫恢復(fù)正常,白細賺復(fù)正常,胸部X線透視正常,平均療程8天。
5.支氣管哮喘:本方加烏梅、五味子、射干、銀花、黃芩等組成的哮喘靈為主方,水煎服,日1劑,治療外源性支氣管哮喘55例。結(jié)果:臨床治愈30例(54.54%),顯效9例(16.36%),有效13例,(5.45%),總有效率為94.53%。錢氏用本方加味治療小兒哮喘58例?;痉剑褐寺辄S、杏仁、石膏、甘草、葶藶、桑白皮、蛤黛散、海浮石、石韋、檳榔。每日1劑,水煎2次分服。結(jié)果:總有效率為94.8%。
【使用注意】
1.高血壓病者忌服。
2.中醫(yī)辯證系風寒及肺虛等其它原因引起的喘咳,不宜使用本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