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現(xiàn)代醫(yī)學(xué)認為,尿崩癥是因下丘腦一垂體后葉病變,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釋放減少而引起的一種疾病,也叫神經(jīng)垂體功能減退癥,其病可分原發(fā)}生和繼發(fā)性兩大類,前者原因未能明了,后者多由腦部腫瘤、腦膜炎、結(jié)核感染及腦血管病變、顱腦創(chuàng)傷等引起。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煩渴多飲多尿,失水體重減輕,頭痛等。尿量每天超過5升,甚者超過10升;尿比重低于1.010,嚴重脫水者患者尿比重可接近1.010;尿液滲透壓低于正常值,禁水試驗反應(yīng)遲鈍對高滲鹽水試驗無反應(yīng)。用放射免疫法測定血漿和尿中抗利尿激素的水平有利于本病的診斷。
【病因病機】
中醫(yī)將尿崩癥歸屬于“消渴”病范疇。認為本病的病因與先天稟賦不足,后天戕傷太過和他病所及有關(guān)。
先天稟賦不足,腎之精氣陰陽皆虧虛,腎氣不足,則其司膀胱開合功能失常,固攝無權(quán),開而不合,降而不升,則為本病。
腎陰不足,加之津液大量從膀胱流失,陰液更傷虛熱內(nèi)生,而有煩渴多飲。
腎陽不足,陰寒內(nèi)盛,臟腑肢體均失腎陽之溫煦,而表現(xiàn)為尿色清白,形寒肢冷。
若因后天戕傷太過,如外傷嚴重,損傷腎陰腎陽,或因素患痼疾,久病耗傷腎之精氣陰陽,皆可致腎虛而固攝無權(quán),產(chǎn)生上述的一系列病理變化,根據(jù)本病的臨床表現(xiàn),可有肝腎陰虛、腎陽不足、陰陽兩虧等證型。
【辨證論治】
1.肝腎陰虧型
癥狀:可見尿頻量多,心煩口渴,眩暈耳鳴,手足心熱,腰膝酸軟,皮膚干燥,失眠多夢,形體消瘦,舌質(zhì)紅、少苔脈細數(shù)。
治法:滋養(yǎng)肝腎、固攝止崩。
方藥:六味地黃丸加減。
處方:生熟地各15克、淮山藥15克、棗皮10克、麥冬l5克,天花粉15克,茯苓12克,丹皮10克、桑螵蛸20克、五桔子10克。
2.腎陽不足型
癥狀:可見尿色清白,飲一溲一陽痿不舉,形寒肢冷腰膝酸軟,疲乏無力,舌質(zhì)淡脈沉細無力。
治法:溫腎固攝。
方藥:方取金匱腎氣丸加減。
處方:制附片10克、肉桂6克、益智仁15克、烏藥10克、山藥15克、故脂15克、熟地15克、棗皮10克、茯苓12克、五味子10克。
腎陽虛嚴重者:可配合服用鹿茸大補丸、參茸片等中成藥。
3.陰陽兩虛型
癥狀:可見小便頻頻量多,煩渴,心熱,腰膝酸軟、畏寒、疲乏無力,形體消瘦、舌質(zhì)淡、苔白而干,脈沉細無力。
治法:滋陰溫陽,益腎固攝。
方藥:方取六味地黃湯合二仙湯加減。
處方:生熟地各10克,棗皮10克、山藥15克、仙茅15克、他靈脾15克、附片10克、故脂15克、茯苓12克、覆盆子15克、桑螵蛸15克、五味子10克。
4.陰虧肺燥氣虛型
癥狀:精神萎靡,形體消瘦、神疲乏力,煩渴多飲,小便頻數(shù),唇干咽燥,舌紅苔黃白而干,脈細數(shù)無力。
治法:滋陰潤燥,益氣固澀。
方藥:滋陰潤燥止渴湯(自擬方)。
處方:生石膏40~90克,知母生地各30~50克、淮山藥、太子參各20~40克,天花粉、麥冬各30~60克,赤芍10~20克,烏藥12克、益智仁20克、茯苓6~10克、陳皮10克、生甘草9~30克。
加減:氣虛甚者加西洋參10~20克,黃芪15~30克、陽虛甚者加肉桂3~8克,附片5~10克;夾濕者加蒼術(shù)6~9克。
服用法:每日1劑,水煎二次,藥汁合勻分早、中、晚三次服。四周為1療程,可連服2~3個療程。
附:尿崩癥驗方數(shù)則備用。
(1) 生甘草30克。煎水分三次,吞服六味地黃丸,每次服20克,每日服三次。同時口含烏梅以生津止渴。
(2) 生龍骨30克,五味子30克,煎水分三次吞服桂附地黃丸10克,日服三次。
(3) 桑螵蛸30克,巴戟天10克,黃芪15克,黨參15克,山藥30克,蓮子肉20克,龜板15克,甘草20克,益智仁15克,生牡蠣30克。
水煎服,每日1劑。服致尿量正常后,再服補中益氣丸,十全大補丸調(diào)理。
(4) 生地30克、熟地30克、山藥30克、龜板30克、生甘草30克、葛根15克、黃連6克、黃柏6克、羚羊角粉1克(吞服)火麻仁20克。水煎服每日1劑(按:本方對嚴重尿崩癥出現(xiàn)精神失常及虛脫者有效)。
本站聲明:如果您認為轉(zhuǎn)載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權(quán)益,請您來電聲明,我們將會在收到信息核實后24小時內(nèi)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