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詩人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曾對飲茶有這樣一段形容:“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滑,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這話雖說有些夸張,但其中卻蘊含著的科學飲茶方法。
清代大文人袁枚33歲便辭官,卜居南京小倉山,修筑隨園,過了50多年的清狂生活。袁枚活躍詩壇60多年,存詩4000余首,是乾嘉時期的代表詩人和詩詞評論家。同時,袁枚還是一位有豐富經驗的烹飪學家,他的《隨園食單》一書,是中國清代一部系統(tǒng)論述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重要著作。其中的“茶酒單”,一章中,集中記錄了他對各種名茶的感受和原則。
他最喜歡家鄉(xiāng)的龍井茶,每次品到其他茶,都愛和龍井作比較,如他這樣評陽羨茶:“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較龍井略濃”,對洞庭君山茶,他說:“色味與龍井相同,葉微寬而綠過之,采掇最少”。
袁枚70歲時,游武夷山,對武夷茶產生了特別的興趣,他曾這樣品味道:“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濃苦如飲藥。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諸處,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斛無一兩,上口不妨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試一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猶未盡?!?/span>
袁枚善于品茶,更善于烹茶,他飲茶的原則是好茶必須有好水,有了好水,更要善于掌握火候,他在實踐中摸索出烹水泡茶的方法是:烹時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滾便泡,滾久則水味將變,而停滾再泡則茶葉上浮。應一泡便飲,如加上杯蓋則茶味又會變化。
當時,他的一個朋友,在喝了袁枚的茶后,逢人便稱:“我只有在隨園,才吃到一杯好茶!”殊不知,袁枚的好茶來之不易,從烹到飲都有自己的原則。
茶飲是養(yǎng)生飲品,但如果沒有科學的飲用方法和原則,反而會傷身。因此,在飲茶前,首先要了解如何科學飲茶的原則。
1. 喝茶要擇時而飲
一日24個小時,不同時間要選擇飲用不同的茶飲。
一天之計在于晨。清晨,喝一杯淡淡的綠茶,可提神醒腦,有利于一天的工作、學習;上午,工作了一早晨,大腦也會疲憊,此時,如果能泡一杯茉莉花茶,不僅能緩解疲勞、舒緩心情,還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午后,是一天中最為困倦的時間,此時飲一杯紅茶,可解困提神;晚上,一天的忙碌過后,與朋友或家人團聚在一起,最好可以泡上一壺烏龍茶,不僅能閑話品茗,還可聯(lián)絡感情,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默契。
此外,對于老年人藥草茶的飲用,更需注重時間選擇。例如,具有瀉下作甩的茶飲,應在清晨空腹飲用,這樣茶湯中的藥物,才能充分被人體吸收。而具有寧神作用的茶飲,則應在睡前飲用;防疫性茶飲,宜掌握不同季節(jié)流行性氣候特征選用。
所謂“因時調養(yǎng)”,就是指在不同的時間段,選用不同的茶飲調養(yǎng)身體,這樣茶飲的功效才會最大。對于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來說,這一點尤為重要。
2. 茶飲以病患狀況擇飲
飲用茶飲不僅要遵循辨證施治的原則,因時、因人而異,也應當因個人病患狀況而異。
所謂“對癥下藥”,飲茶也是如此,不同的病癥飲用的茶也要因人病況而有所不同。例如,屬寒邪性病癥的患者,就應選擇驅邪溫熱的茶飲;而屬熱邪性病癥的患者,則應飲用清熱消炎的茶飲,兩者雖有同樣的癥狀,但性質卻大有不同,因此,絕不可一概而論,否則只會加重病情,使身體受到更大的損傷。
3. 茶飲要講究科學方式
茶飲中,有一些茶是不宜長期飲用的,雖說茶飲的功效需堅持飲用才會有效,但茶飲也是藥,是藥三分毒,特別對于那些本身就患病的人來說,更應注重這一點。例如,有些人在飲用野菊花茶后,會出現(xiàn)胃部不適、胃納久佳、腸鳴、便溏等不適反應,因此,脾胃虛寒者、孕婦不宜飲用這種花茶。
中醫(yī)養(yǎng)生,講究的就是一個協(xié)調、均衡、和諧的狀態(tài)。因此,養(yǎng)生茶飲雖好,也必須使用科學的飲用方式,才能真正達到健康調養(yǎng)的目的?!昂雾毼旱垡煌杷?,且盡盧仝七碗茶”,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用有效的茶飲,才能更好地呵護、調養(yǎng)自己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