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名】
胡豆(《本草綱目》),碑豆(《醫(yī)林纂要》),佛豆(《隨息居飲食譜》)。
【基原】
為豆科植物蠶豆Vicia.faba.L的種子。
【性狀】
成熟種子矩圓形而扁,大小不一,長約1.5cm,寬約1cm,厚約0.5cm。種皮淺棕色而光滑,兩面欄腰凹陷。氣微,味淡,有豆腥氣。
1.《救荒本草》:“其豆如豇豆而小,色赤荏?!?/span>
2.《醫(yī)林纂要》:“豆大而形扁,與麥同種同熟,色青黃而赤褐?!?/span>
【采收加工或制法】
果實成熟時取出種子,曬干;或鮮嫩時用。
【性味】味甘、微辛,性平。
1.《飲食須知》:“味甘微辛,性平。”
2.《救荒本草》:“味甜。”
3.《滇南本草》“味甘,性溫?!?/span>
4.《本草綱目》:“甘、微辛,平,無毒?!?/span>
5.《神農本草經疏》:“味甘,微辛,無毒?!?/span>
6.《本草從新》:“甘、澀,溫?!?/span>
7.《醫(yī)林纂要》:“甘,咸,寒,滑?!?/span>
8.《隨息居飲食譜》:“甘平。”
【歸經】入脾、胃經。
1.《本草求真》:“專人脾、胃?!?/span>
2.《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陽明經?!?/span>
【功用】
健脾益氣,利水消腫,解毒止血。適宜于膈食便秘,腳氣水腫,瘡瘍腫毒,誤吞鐵針,創(chuàng)傷出血者食用。
1.《滇南本草》:“開胃健脾,強精益智?!?/span>
2.《本草綱目》引汪穎《食物本草》:“快胃,和臟腑?!?/span>
3.《神農本草經疏》:“厚腸胃,和臟腑。誤吞金銀物者,用之皆有效?!?/span>
4.《本草從新》:“補中益氣,澀精實腸?!?/span>
5.《醫(yī)林纂要》:“煮食能行水和中?!?/span>
6.《本草求真》:“疏利脾胃,能治吞針?!?/span>
7.《藥性切用》:“補益中氣,澀腸實脾;能已久瀉。發(fā)芽則全不閉澀,香甘可口?!?/span>
8.《隨息居飲食譜》:“健脾快胃?!?/span>
9.《現代實用中藥》:“益脾,和中,快胃?!?/span>
10.《內蒙古植物藥志》:“健脾,利濕。治消化不良,膈食,水腫,腳氣;外用治禿瘡?!?/span>
【服食方法】煮食,炒食,制蠶豆糕或作菜肴配料。
1.《救荒本草》:“采豆煮食,炒食亦可?!?/span>
2.姚可成《食物本草》:“炒食、煮食,用以點茶,無不宜者?!?/span>
3.《隨息居飲食譜》:“嫩時剝?yōu)槭唣偅渡貂r美。老則煮食,可以代糧,炒食可以為肴。浸以發(fā)芽,更不壅滯。亦可煮糜作糕餌。”
【服食宜忌】
脾胃氣虛者不宜多食;過敏體質者慎食。
1.《飲食須知》:“多食滯氣成積,發(fā)脹作痛?!?/span>
2.《滇南本草》:“多服則下氣,眼熱?!?/span>
3.《本經逢原》:“性滯,中氣虛者食之,令人腹脹?!?/span>
【食療方】
1.治誤吞針入腹以蠶豆同韭菜食之,針自大便同出。(《本草綱目》引萬表《積善堂方》)
2.治撲打及金刃傷、血出不止假象皮膏:蠶豆炒,去殼,取豆搗細和勻,蠟熔為膏,攤貼如神。(《串雅外編》)
3.治膈食《指南》云:用蠶豆磨粉,紅糖調食,數次即愈。(《本草綱目拾遺》)
4.治慢性腎炎蠶豆花生湯:蠶豆400g,花生仁200g,紅糖適量,同放入瓦罐中,加沸水3大碗,待蠶豆皮裂開,水呈棕色混濁時,趁熱食豆喝湯。[劉光泉.蠶豆藥用方霧農村百事通,2005,(12):67.]5.治厭食癥蠶豆粉:蠶豆500g,紅糖適量。將蠶豆用水浸泡后,去殼曬干,磨粉或磨漿過濾后曬干。每次服30~60g,加紅糖,沖入熱開水調勻后服食。[劉光泉.蠶豆藥用方.農村百事通,2005,(12):67.]
【儲藏】鮮品放陰涼處保存,干品密封防駐。
【食論】
臨床上有一種遺傳性疾病,會因食用蠶豆而發(fā)病的疾病,醫(yī)學上稱之為蠶豆病。多見于小兒,患者在食用蠶豆后數小時,突然出現畏寒、發(fā)熱、頭痛、陣發(fā)性腹痛、惡心、嘔吐、鞏膜黃染,小便出現如同醬油色的血紅蛋白尿,嚴重者可致高熱驚厥,甚至腎功能衰竭而死亡。為了確保安全,有易發(fā)傾向的兒童要嚴禁食用蠶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