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源】《中國藥典》2015年版941、942頁。
【處方】地黃35g、澤瀉35g、麥冬35g、熟地黃35g、玄參35g、茯苓70g、仙茅70g、磁石70g、牡丹皮23g、珍珠母70g、五味子35g、首烏藤70g、制何首烏35g、浮小麥70g、鉤藤70g。
【制法】以上十五味,浮小麥、磁石、珍珠母粉碎成細(xì)粉;地黃、熟地黃、玄參、茯苓、仙茅、麥冬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時(shí),第二次2小時(shí),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成稠膏;其余五味子等六味粉碎成最粗粉,用60%乙醇作溶劑,滲漉,收集滲漉液,回收乙醇并濃縮至適量,與上述稠膏合并,加入浮小麥等三味的細(xì)粉,制成顆粒,干燥,裝入膠囊,制成1000粒,即得。
【性狀】本品為硬膠囊,內(nèi)容物為黑褐色的顆粒;氣微香,味微甜而后苦。
【功效】滋陰清熱,除煩安神。
【主治】用于腎陰虛所致的絕經(jīng)前后諸證,癥見煩熱出汗、眩暈耳鳴、手足心熱、煩躁不安;更年期綜合征見上述證候者。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
【規(guī)格】每粒裝0.3g.
【貯藏】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