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藥詞典頻道 > 中成藥 > 正文

乙肝寧顆粒

摘要:【方源】《中國藥典》2015年版428、429頁。【處方】黃芪606g、白花蛇舌草408g、茵陳606g、金錢草408g、黨參490g、蒲公英408g、制何首烏490g、牡丹皮408g、丹參490g、茯苓408g、白芍408g、白術(shù)408g、川楝子408g?!局品ā恳陨鲜叮S芪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shí),合并煎液,濾… 收藏
【方源】《中國藥典》2015年版428、429頁。
【處方】黃芪606g、白花蛇舌草408g、茵陳606g、金錢草408g、黨參490g、蒲公英408g、制何首烏490g、牡丹皮408g、丹參490g、茯苓408g、白芍408g、白術(shù)408g、川楝子408g。
【制法】以上十三味,黃芪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shí),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適量;茵陳提取揮發(fā)油,用倍他環(huán)糊精290g包合,備用;藥渣與其余黨參等十一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shí),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成相對(duì)密度約為1.25(20℃)的清膏,放冷,加乙醇使含醇量達(dá)55%,靜置24小時(shí),上清液回收乙醇至無醇味,加入上述黃芪濃縮液,濃縮至適量,加入明膠145g、甜菊素1.2g、乳糖162g及上述揮發(fā)油包合物,制成顆粒,60℃以下干燥,制成1000g(含乳糖或加入上述揮發(fā)油包合物及蔗糖5270g,制成顆粒,60℃以下干燥,制成5670g,即得。
【性狀】本品為黃棕色至棕褐色的顆粒;味甜、微苦,或味甘、微苦(含乳糖)。
【藥性分析】方中黃芪補(bǔ)氣健脾利水;茵陳蒿清熱利濕,退黃疸;丹參活血祛瘀,通絡(luò)止痛,三藥共為方中之君藥。輔以金錢草、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助茵陳蒿清熱利濕、退黃疸;黨參、白術(shù)、茯苓補(bǔ)氣健脾,燥濕利濕,以增強(qiáng)黃芪扶正祛邪之功;丹皮活血祛瘀,清熱涼血。佐以何首烏滋補(bǔ)肝腎之陰;川楝子清熱行氣止痛;白芍養(yǎng)血柔肝,緩急止痛。諸藥合用,共奏調(diào)氣健脾,清熱利膽,活血化瘀之功。
【功效】補(bǔ)氣健脾,活血化瘀,清熱解毒。
【主治】用于慢性肝炎屬脾氣虛弱、血瘀阻絡(luò)、濕熱毒蘊(yùn)證,癥見脅痛、腹脹、乏力、尿黃;對(duì)急性肝炎屬上述證候者亦有一定療效。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1袋,一日3次;兒童酌減,治療慢性肝炎者以3個(gè)月為一個(gè)療程。
【注意】服藥期間忌食油膩、辛辣食物。
【規(guī)格】(1)每袋裝17g;(2)每袋裝3g(含乳糖)。
【貯藏】密封。

原標(biāo)題:乙肝寧顆粒

詞條標(biāo)簽:乙肝寧顆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