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藥用植物庫 > 正文
山茱萸(藥用植物)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

山茱萸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肉。浙江、河南為主產(chǎn)地。安徽、陜西、湖北、四川、甘肅也有產(chǎn)。浙江產(chǎn)山茱萸為著名的“浙八味”之一。秋末冬初果皮變紅時采收果實,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燙后,及時除去果核,干燥。

植物名山茱萸

拼音ShanZhuYu

學(xué)名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

別名棗皮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傘形目

山茱萸科

山茱萸屬

植物形態(tài)

落葉喬木或灌木,高4-10米;樹皮灰褐色;小枝細圓柱形,無毛或稀被貼生短柔毛冬芽頂生及腋生,卵形至披針形,被黃褐色短柔毛。葉對生,紙質(zhì),卵狀披針形或卵狀橢圓 形,長5.5-10厘米,寬2.5-4.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于圓形,全緣,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淺綠色,稀被白色貼生短柔毛,脈腋密生淡褐色叢毛,中脈在上面明顯,下面凸起,近于無毛,側(cè)脈6-7對,弓形內(nèi)彎;葉柄細圓柱形,長0.6-1.2厘米,上面有淺溝,下面圓形,稍被貼生疏柔毛。傘形花序生于枝側(cè),有總苞片4,卵形,厚紙質(zhì)至革質(zhì),長約8毫米,帶紫色,兩側(cè)略被短柔毛,開花后脫落;總花梗粗壯,長約2毫米,微被灰色短柔毛; 花小,兩性,先葉開放;花萼裂片4,闊三角形,與花盤等長或稍長,長約0.6毫米,無毛;花瓣4,舌狀披針形,長3.3毫米,黃色,向外反卷;雄蕊4,與花瓣互生,長1.8毫米,花絲鉆形,花藥橢圓形,2室;花盤墊狀,無毛;子房下位,花托倒卵形,長約1毫米,密被貼生疏柔毛,花柱圓柱形,長1.5毫米,柱頭截形;花梗纖細,長0.5-1厘米,密被疏柔毛。核果長橢圓形,長1.2-1.7厘米,直徑5-7毫米,紅色至紫紅色;核骨質(zhì),狹橢圓形,長約12毫米,有幾條不整齊的肋紋。花期3-4月;果期9-10月。(《中國植物志》)

生境分布

產(chǎn)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等省。朝鮮、日本也有分布。生于海拔400-1500米,稀達2100米的林緣或森林中。在四川有引種栽培。(《中國植物志》)

主要價植

本種(包括川鄂山茱萸)的果實稱“萸肉”,俗名棗皮,供藥用,味酸澀,性微溫,為收斂性強壯藥,有補肝腎止汗的功效。(《中國植物志》)

原標(biāo)題:山茱萸
詞條標(biāo)簽:山茱萸

  • 植物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
  • 生境分布生境分布
  • 藥用價值藥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