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竹茹(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竹茹為禾本科植物青稈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大頭典竹Dendrocalamopsis beecheyana (Munro)Keng var. pubescens (P. F. Li) Keng f.或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ex Lindl.) Munro var. henonis (Mitford) Stapf ex Rendle的莖稈的干燥中間層。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鮮莖,除去外皮,將稍帶綠色的中間層刮成絲條,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陰于。前者稱“散竹茹”,后者稱“齊竹茹”。產(chǎn)于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南、湖北、四川、陜西等地。

  • 中藥名稱竹茹

  • 中藥學(xué)名(拉丁名)BAMBUSAE CAULIS IN TAENIAS

  • 別 名竹皮、淡竹皮茹、青竹茹

  • 所屬功效類 化痰止咳平喘藥

  • 禾本科

  • 分布區(qū)域產(chǎn)于山東、江蘇、安徽、浙江

來源

本品為禾本科植物青稈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大頭典竹Dendrocalamopsis beecheyana (Munro)Keng var. pubescens (P. F. Li) Keng f.或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ex Lindl.) Munro var. henonis (Mitford) Stapf ex Rendle的莖稈的干燥中間層。(《中國藥典2015》)

分布產(chǎn)地

產(chǎn)于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南、湖北、四川、陜西等地。

入藥部位

莖木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鮮莖,除去外皮,將稍帶綠色的中間層刮成絲條,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陰于。前者稱“散竹茹”,后者稱“齊竹茹”。(《中國藥典2015》)

藥材性狀

本品為卷曲成團的不規(guī)則絲條或呈長條形薄片狀。寬窄厚薄不等,淺綠色、黃綠色或黃白色。纖維性,體輕松,質(zhì)柔韌,有彈性。氣微,味淡。(《中國藥典2015》)

性味歸經(jīng)

甘,微寒。歸肺、胃、心、膽經(jīng)。(《中國藥典2015》)

藥材功效

清熱化痰,除煩,止嘔。(《中國藥典2015》)

藥材主治

用于痰熱咳嗽,膽火挾痰,驚悸不寧,心煩失眠,中風(fēng)痰迷,舌強不語,胃熱嘔吐,妊娠惡阻,胎動不安。(《中國藥典2015》)

用法用量

5-10g。(《中國藥典2015》)

用藥禁忌

寒痰咳嗽、胃寒嘔逆及脾虛泄瀉者禁服。(《中藥大辭典》)

貯藏保存

置干燥處,防霉,防蛀。(《中國藥典2015》)

中藥配伍

1.治噦逆:橘皮二斤,竹茹二升,大棗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兩,人參一兩。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金匱要略》橘皮竹茹湯)
2.治妊娠惡阻嘔吐,不下食:青竹茹、橘皮各十八銖,茯芩、生姜各一兩,半夏三十銖。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瘥,頻作。(《千金方》)
3.治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上五味,末之,棗肉和丸彈子大。以飲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熱者倍白薇,煩喘者加柏實一分。(《金匱要隙》竹皮大丸)
4.治產(chǎn)后虛煩,頭痛短氣欲絕,心中悶亂不解:生淡竹茹一升,麥門冬五合,甘草一兩,小麥五合,生姜三兩,大棗十四枚。上六味以水一斗,煮竹茹、小麥,取八升,去滓,乃納諸藥,煮取一升,去滓,分二服,羸人分作三服。(《千金方》淡竹茹湯)
5.治大病后,虛煩不得眠:半夏(湯洗七次)、竹茹、枳實(麩炒,去穰)各二兩,陳皮三兩,甘草一兩(炙),茯苓一兩半。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三因方》溫膽湯)
6.治傷暑煩渴不止:竹茹一合(新竹者),甘草一分(銼),烏梅兩枚(椎破)。上三味,同用水一盞半,煎取八分,去滓放溫,時時細呷。(《圣濟總錄》竹茹湯)
7.治肺熱咳嗽,咳吐黃痰:竹二青三錢。水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8.治小兒癇:青竹茹三兩,醋三升,煎一升,去滓,服一合。兼治小兒口噤體熱病。(《子母秘錄》)
9.治婦人病未平復(fù),因有所動,致熱氣上沖胸,手足拘急搐搦,如中風(fēng)狀:栝樓根二兩,淡竹茹半升。上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作二、三服。(《類證活人書》青竹茹湯)
10.治齒齦間血出不止:生竹茹二兩,醋煮含之。(《千金方》)
11.治黃泡熱瘡:真麻油二兩,青木香二兩,青竹茹一小閉,杏仁二十粒(去皮、尖)。上藥入麻油內(nèi),慢火煎令杏仁黃色,去渣,入松脂(研)半兩,熬成膏,每用少許擦瘡上。(《濟生方》竹茹膏)

中藥炮制

竹茹:除去雜質(zhì),切段或揉成小團。
姜竹茹:取凈竹茹,照姜汁炙法(通則0213)炒至黃色。(《中國藥典2015》)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竹茹粉在平皿上對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大腸桿菌及傷寒桿蓖等有較強的抗菌作用。
2.抑酶作用:竹茹提取物還有抑制cAMP磷酸二酯酶活性的作用。(《中藥大辭典》)

道地性

非道地

相關(guān)論述

1.《別錄》:主嘔啘,溫氣寒熱,吐血,崩中溢筋。
2.《藥性論》: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
3.《食療本草》:主噎膈,鼻衄。
4.《本草蒙筌》:主胃熱呃逆,療噎膈嘔噦。
5.《綱目》:治傷寒勞復(fù),小兒熱癎,婦人胎動。
6.《本草正》:治肺痿唾痰,尿血,婦人血熱崩淋,胎動,及小兒風(fēng)熱癲癎,痰氣喘咳,小水熱澀。
7.《本草述》:除胃煩不眠,療妊娠煩躁。
8.《本草再新》:瀉火除煩,潤肺開郁,化痰涼血,止吐血,化瘀血,消癰痿腫毒。
9.《本草經(jīng)疏》:《經(jīng)》曰,諸嘔吐酸水,皆屬于熱。陽明有熱,則為嘔啘;溫氣寒熱,亦邪客陽明所致。竹茹,甘寒解陽明之熱,則邪氣退而嘔啘止矣。甘寒又能涼血清熱,故主吐血崩中及女勞復(fù)也。
10.《藥品化義》:竹茹,輕可去實,涼能去熱,苦能降下,專清熱痰,為寧神開郁佳品。主治胃熱噎膈,胃虛干嘔,熱呃咳逆,痰熱惡心,酒傷嘔吐,痰涎酸水,驚悸怔忡,心煩躁亂,睡臥不寧,此皆膽胃熱痰之癥,悉能奏效。
11.《本經(jīng)逢原》:竹茹專清胃府之熱,為虛煩煩渴、胃虛嘔逆之要藥;咳逆唾血,產(chǎn)后虛煩,無不宜之?!督饏T》治產(chǎn)后虛煩嘔逆,有竹皮大丸?!肚Ы稹分萎a(chǎn)后內(nèi)虛,煩熱短氣,有甘竹茹湯;產(chǎn)后虛煩頭痛,短氣,悶亂不解,有淡竹茹湯。內(nèi)虛用甘以安中,悶亂用淡以清胃,各有至理存焉。其性雖寒而滑能利竅,可無郁遏客邪之慮。

原標(biāo)題:竹茹
詞條標(biāo)簽:毛金竹,竹茹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藥理作用藥理作用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guān)論述相關(guān)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