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唐時期,臨床醫(yī)學發(fā)展迅速,藥浴被廣泛的應用到臨床各科。
宋、金、元、明時期,藥浴的方藥不斷增多,應用范圍逐漸擴大,藥浴成為一種常用的治療方法。元代周達觀在《真蠟風土記》中記有“國人尋常有病,多是入水浸浴及頻頻洗頭便自痊可?!笨梢姰敃r藥浴已成為當時醫(yī)生和百姓常用的一種治病方法。
到了清朝,藥浴發(fā)展到了鼎盛階段,清代名醫(yī)輩出,名著相繼刊物。隨著《急救廣生集》、《理瀹駢文》等中醫(yī)藥外治專著的出現,中藥藥浴療法已進入比較成熟和完善的階段。
《急救廣生集》又稱《得生堂外治秘方》是程鵬程參考400余種醫(yī)書,歷經數十年精心類聚,匯萃精要而成,全書載方1500余首,共收病癥約400余種,以供給臨床治療因人因病制宜。
吳尚先字師機,在精心研究歷代先賢外治療法經驗的基礎上,對外治法進行系統(tǒng)研究,進行理論上的升華,歷數十年,著成頗具特色的《理瀹駢文》一書。在書中吳氏精辟的闡述了外治與內治機理統(tǒng)一的原則。他說:“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彼煌闹皇遣扇〉姆椒ǜ鳟惗?。書中采用藥浴療法治療范圍,涉及內、外、婦、兒、五官、皮膚,擴大了前人應用的范圍。在藥浴種類上論述了洗、沐、浴、浸、漬、澆等法,對病人局部或全身進行洗浴。如沐頭、洗手、浸足、浴身等。在論述如何應用外治法時,吳氏提出“外治必如內治者,必先求其本?!?即采用外治療法,象應用內治療法一樣,必須探討研究病因病機,確定疾病的陰陽表里,臟腑虛實。雖然從形式上看外治在體表、體外,但治則和內治并無兩樣,不但可以與內治法一起使用,而且可以補充內治法的不足。這些論述無疑為藥浴治療疾病提供了理論依據。書中列舉浴方79首。如治療外感風熱痛的桑菊祛風湯,治療外感中風發(fā)熱的大戟苦參湯;治療風癱的麻仁五枝湯;治療臌脹的水鼓湯;治療癃閉的溫參通湯、開閘湯;治療麻風的三物滌癩湯;治療熱毒下注、肛門腫痛的清肛湯;治療婦女血瘀經閉的坤草湯,子宮脫出的回宮湯;治療小兒胎垢的滌垢湯,治麻疹的赤柳湯;治療赤眼的五行湯,眼癢的蟬菊湯。整理的系統(tǒng)實用。
清代吳謙等編撰的《醫(yī)宗金鑒》是清政府編纂的一部綜合性醫(yī)書。在“外科心法要訣”各類方中專有洗滌方。有治療癰疽瘡瘍的蔥歸溻腫湯;有治療肛門瘙癢的卻毒湯;有治療脫發(fā)的海艾湯;治療多發(fā)性癤腫的芫花洗方。更重要的是它闡明了中藥外用,包括藥浴療法的治療機理,即中藥“借濕以通竅,干則藥氣不入”的理論?,F代研究表明,皮膚濕度越高,它的滲透與吸收能力也越強,反之,則越弱。說明了早在清朝實踐上就已認識到了中藥外治的原理。
清代的外科醫(yī)家祈坤撰寫的《外科大成》記載了許多中藥藥浴方劑,為藥浴在皮膚科疾病的運用作出了貢獻。
清代藥浴療法發(fā)展到了鼎盛階段還表現在宮廷盛行藥浴。
在清代宮廷秘方中,有許多沐浴方,洗頭方,洗目方及其它外洗方。說明藥浴療法不僅在民間流行,而且在宮廷也很盛行。說明藥浴療法到了清朝無論是理論上還是臨床實踐上都已達到了相當的水平。應用也很廣泛,不僅一般醫(yī)生掌握運用,宮廷御醫(yī)也善于運用藥浴療法,而且療效確切,而帝后嬪妃們因為藥浴簡便易行,安全可靠,舒適有效,所以樂于接受?!洞褥饩w醫(yī)方選議》中,就收集了慈禧光緒所常用的藥浴處方65個,其中沐浴方20個,浴頭方16個,洗目方15個,洗四肢方7個,坐浴方4個,洗面方3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