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煎煮法是臨床醫(yī)生開飲片處方的時候,患者問得最多的問題,也最需要醫(yī)生向患者交待清楚,要不厭其煩的說清楚藥怎么煎。
如果大夫很忙的話,可能往往只是告訴你中藥袋子后面寫了,沒有中醫(yī)藥基礎(chǔ)的老百姓們也往往是看得稀里糊涂,那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你不僅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
煎藥器具
最好是砂鍋和陶瓷,因為傳熱比較慢,適合保溫,適合于中藥的煎煮,這些器具都不和中藥發(fā)生化學反應。煎藥的器具不能用鋁鍋、鐵鍋、銅鍋,這些都是比較活潑的金屬,很多中藥成分都會和它們發(fā)生化學反應,有時候還會產(chǎn)生有毒的化學成分?,F(xiàn)在不銹鋼也可以用,因為不銹鋼的化學活動性也是比較弱的,但還是不理想,它傳熱比較快。
煎藥用水
古人對于煎藥的用水,非常考究,但現(xiàn)在可不行了。比如李時珍《本草綱目》中什么病要 用雪水,什么病要用春雨的雨水,什么要用甘瀾水…….那只是理論上的要求,比如在臺北,什么地方來雪水?什么地方來露水?沒有!所以現(xiàn)在淡化了,只要是清潔的、可以飲用的水都是可以的,污染過的水不行。
加水量
理論上中藥時干燥的,藥渣要吸水,加上煎煮過程中蒸發(fā)掉的水,再加上患者要喝進去的水,加水總和就那么多。比如人參敗毒散,十幾味中藥要吸水多少?煎煮20分鐘,要蒸發(fā)多少?然后,患者一天喝600~700毫升大致差不多了,當然有的可能多喝一點。
取直徑較小的砂鍋,把藥放在里面,然后用筷子,或者木片,把藥壓住,然后加水,第一次加的水高出藥2~3厘米。吸水強的,煎煮時間長的,可超過3厘米,吸水差的,煎煮時間短的,可能就在2厘米左右。為什么壓???不壓的話,輕的藥就會水漲船高,水已經(jīng)加滿了,水還沒有超過這個藥,看不到水。壓住的話,能夠 準確的判斷,這是第一次。以后,藥不會浮起來了,就用不著加壓了,水剛剛超過藥的表面,有0.5厘米左右,也就差不多了。第一次為什么要多加水?因為第一次藥要吸水,以后藥就不再吸水了,所以少加點就夠了。
浸泡
這個很多醫(yī)生不交代,患者回去也不注意的。中藥在煎煮之前,一般要加水先泡,一般泡半小時到一小時。太長了有的會變味,冬天可以時間長點,夏天時間短點。泡就是要讓植物藥和動物藥恢復到新鮮的狀態(tài),讓它們的組織吸水以后膨脹,這樣水容易進去,有效成分容易出來。
很多植物類藥物表面都有淀粉類的成分,如果放在鍋里馬上就開火煎煮,這樣兩三分鐘水就開了,表面就糊化了,就堵塞了藥材的毛細管道,水液進不去了,有效成分也不出來了,這樣藥效不好,所以,一般中藥煎前要泡至藥材膨脹,基本恢復至新鮮的情況,再放在火上煎煮,大家一定要注意。
煎藥火候
一般來說是先大后小,也可以是先武后文。所謂的大火又叫武火,開足火力,一兩分鐘,兩三分鐘就讓里面的水沸騰,然后把火調(diào)到最小,保持鍋里面的水基本在開的狀態(tài)。如果是火爐,火調(diào)不小,可以把距離墊高一點,把高度升高,上面的火力就可以小一點。
煎煮時間
一般水溶性差的或者滋補類的藥,煎煮至水開了以后,維持半小時,或者更長的時間,解表藥和其他的芳香、化濕、理氣藥,溫里藥中的辛香藥等水開了以后,維持15~20分鐘,久了有效成分會揮發(fā)。
及時過濾
藥煎好后要及時過濾,把藥湯分離出來,因為很多中藥的有效成分溶解度與溫度有關(guān),溫度降低了,一些有效成分就會沉淀或者吸附在藥渣里面不出來,影響療效;另外有的中藥煎液,隨著溫度降低,黏稠性會增強,像車前子含黏液質(zhì),冷了后,就像比較濃稠的米湯,和藥渣混合在一起,湯液不容易過濾出來,因此要及時過濾。
絞渣取汁
將藥渣倒入干凈的紗布或者布里面,兩邊用力來絞,把藥渣里面的水都盡量擠壓出來。陶弘景在《本草經(jīng)集注》中提到,如果兩次藥渣都絞盡藥湯,加起來就等于一副新藥?,F(xiàn)在有人做過試驗,把藥的主要成分進行定量分析,如果只是把藥渣里的水榨出來,有效成分至少占了1/3劑。所以,我們只是簡單把藥渣里面的水倒出來,一劑藥醉倒吃了2/3,還有很多成分沒有利用,這點是很多人都沒有做到的。
煎煮次數(shù)
一劑藥煎幾次,患者也是要問的,一般來說,煎2~3次,凡是飲片較厚且味道較濃的,要煎3次,飲片非常薄的,像桑葉、菊花這類味道是比較淡的,煎2次就夠了。不管煎2次還是3次,都應該混在一起,再分3次或2次服用。
本站聲明:如果您認為轉(zhuǎn)載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權(quán)益,請您來電聲明,我們將會在收到信息核實后24小時內(nèi)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