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類】補氣劑。
【來源】南宋,李杲,《脾胃論》。
【組成】黃芪18克,炙甘草9克,人參6克,白術(shù)9克,當歸3克,陳皮6克,柴胡6克,升麻6克。
【用法】水煎服;或制成丸劑,每次服9-15克,每日2-3次,溫開水或姜湯送下。
【功用】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主治】①脾胃氣虛證。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面色蒼白,大便稀溏,脈大而虛軟。②氣虛下陷證。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等氣短乏力,舌淡,脈虛。③氣虛發(fā)熱證。身熱,自汗,渴喜熱飲,少氣懶言,舌淡,脈虛大無力。
【方解】本方所治之證是由于飲食勞倦,損傷脾胃,脾胃氣虛,清陽下陷所致。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則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大便稀溏;脾胃氣虛,清陽下陷,則見脫肛,子宮脫垂等;脾胃虛水谷精微不能輸布,陽氣郁遏于陰中,則見發(fā)熱,自汗,渴喜熱飲。治宜補脾益氣,升舉清陽。方中黃芪補中益氣,升陽固表,為君藥;人參、白術(shù)、炙甘草,益氣健脾,協(xié)助君藥以增補中益氣之功,同為臣藥;當歸養(yǎng)血和血,陳皮理氣,與補氣養(yǎng)血藥同用,使補而不滯,同為佐藥;升麻、柴胡升陽舉陷,助君藥升提下陷中氣,為佐使藥。其中炙甘草調(diào)和諸藥,尚兼使藥之功。諸藥合用,共奏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之功。
【臨床應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補氣升陽,甘溫除熱的代表方。以面色蒼白,少氣懶言,發(fā)熱,自汗,舌淡苔白,脈象虛軟為應用要點。
(2)注意事項:陰虛發(fā)熱,內(nèi)熱熾盛者忌用。
(3)現(xiàn)代應用:中氣不足,氣虛下陷的內(nèi)臟下垂、久瀉久痢、脫肛、重癥肌無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均可用本方治之。
【方歌】補中益氣芪術(shù)陳,升柴參草當歸身,虛勞內(nèi)傷功獨擅。氣虛下陷亦堪珍。
【附方】升陷湯(清,張錫純,《醫(yī)學衷中參西錄》):生黃芪18克,知母9克,柴胡5克,桔梗5克,升麻3克。水煎服。功用:益氣升陷。主治:胸中大氣下陷。氣促急短,呼吸困難,脈沉遲微弱。
本方與補中益氣湯立意相同,方中黃芪用量獨重,功專補肺,合用升麻、柴胡主治肺虛氣陷之氣促短急、脈沉遲微弱之胸中大氣下陷證;而補中益氣湯主治脾胃氣虛、中氣下陷之證。
本站聲明:如果您認為轉(zhuǎn)載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權(quán)益,請您來電聲明,我們將會在收到信息核實后24小時內(nèi)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