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療養(yǎng)頻道 > 慢性疾病 > 正文

糖尿病的常用灸法介紹

來源:嶺南中藥網(wǎng)發(fā)布時間:2015/10/9
導讀:大小適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若施灸時需將皮膚燒傷化膿,愈后留有瘢痕者,稱為瘢痕灸。若不使皮膚燒傷化膿,不留瘢痕者,稱為無瘢痕灸。


【直接炙】

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若施灸時需將皮膚燒傷化膿,愈后留有瘢痕者,稱為瘢痕灸。若不使皮膚燒傷化膿,不留瘢痕者,稱為無瘢痕灸。

1)瘢痕灸:施灸時先將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黏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點燃艾炷施灸。施灸時由于火燒灼皮膚,因此可產(chǎn)生劇痛,此時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圍輕輕拍打,借以緩解疼痛。在正常情況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膿形成灸瘡,5~6周左右,灸瘡自行痊愈,結痂脫落后而留下瘢痕。

2)無瘢痕灸:施灸時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黏附,然后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點燃施灸。一般應灸至局部皮膚紅暈而不起泡為度。因其皮膚無灼傷,故灸后不化膿,不留瘢痕。

【簡接灸】

間接灸是用藥物將艾炷與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膚隔開,進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間隔灸、隔鹽灸等。

1)隔姜灸:是用鮮姜切成直徑大約2~3厘米、厚約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以針灸數(shù)孔,然后將姜片置于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再將艾炷放在姜片上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易炷再灸,

灸完所規(guī)定的壯數(shù),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

2)隔蒜灸:用鮮大蒜頭,切成厚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以針灸數(shù)孔,然后置于應灸腧穴或患處,然后將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規(guī)定的壯數(shù)。

3)隔鹽灸:用純凈的食鹽填敷于臍部,或于鹽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一般可連續(xù)3~5壯,有溫熱感為宜。

4)隔附子餅灸:將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調(diào)和做成直徑約3厘米、厚約1~2厘米的附子餅,中間以針灸數(shù)孔,放在應灸腧穴或患處,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規(guī)定壯數(shù)為止。

【藥條炙】

藥條灸:肉桂、干姜、丁香、木香、獨活、細辛、白芷、雄黃、蒼木、沒藥、乳香、川椒各等分的細末6克,滲入艾絨中制成藥條。施灸的方法分溫和灸和雀啄灸。藥條炙的作用要大于單獨的艾條,一般用于體質虛寒嚴重者。

溫和灸: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2~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鐘,至皮膚紅暈為度。

雀啄灸: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并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勻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動或作反復地施轉施灸。

【溫針炙】

溫針灸是針灸與艾灸結合應用的一種方法,適用于既需要針灸又要施艾灸的病癥。操作時,將針灸入腧穴得氣后,并給予適當補瀉手法而留針,繼將純凈細軟的艾絨捏在針尾上,或用一段長約2厘米左右的艾條,插在針柄上,點燃施灸,使熱力通過金屬針傳入人體內(nèi),達到增加溫熱刺激的效果。待艾絨或艾條燒完后,除去灰燼,取出針。


 

本站聲明:如果您認為轉載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權益,請您來電聲明,我們將會在收到信息核實后24小時內(nèi)刪除相關內(nèi)容。

 

 

 

 

詳情請關注微信號:國醫(yī)小鎮(zhèn)或直接掃描右側二維碼關注

 

 

說兩句吧

網(wǎng)友評論

驗證碼 看不清,換張圖片?

你還可以輸入250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