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源】本品系傣族驗方。《中國藥典》2015年版1584頁。
【處方】小百部100g、藤苦參100g、苦冬瓜100g、箭根薯100g、羊耳菊根100g、蔓荊子莖及葉100g。
【制法】以上六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即得。
【性狀】本品為暗灰色的粉末;氣微香,味微苦。
【鑒別】
1.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草酸鈣針晶長40-60μm(小百部)。淀粉粒呈類圓形盔帽狀,直徑5-25μm,臍點“一”字形、“V”字形或裂縫狀;復粒由2-3分粒組成(藤苦參)。外果皮碎片有環(huán)式氣孔,副衛(wèi)細胞4-5個(苦冬瓜)。石細胞無色或黃色,呈類長方形,直徑20-25μm,壁厚,木化,孔溝明顯(箭根薯)。非腺毛2-5細胞,長45-175μm,壁具疣突(蔓荊子莖及葉)。
2.取本品6g,加甲醇25ml,超聲處理30分鐘r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水20ml使溶解,用乙醚振搖提取2次,每次20ml,棄去乙醚液,水層用水飽和的正丁醇振搖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液,蒸干,殘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箭根薯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13:7:2)的下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亮藍色熒光斑點。
3.取本品6g,加乙醇50ml,加熱回流30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藤苦參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收上述兩種溶液各3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丙酮(8: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10℃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功效】清熱解毒,止痛止血。
【主治】用于感冒發(fā)熱,喉炎,胸腹脹痛,虛勞心悸,月經不調,產后流血。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3-9g,一日3次。
【規(guī)格】每袋裝3g,1-3袋。
【貯藏】密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