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藥用植物庫 > 正文
狼杷草(藥用植物)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 。

狼杷草為菊科植物狼杷草Bidens tripartita L.、矮狼杷草Bidens tripartita L. var. repens (D. Don.) Sherff的全草。8-9月除保留種植株外,割取地上部分,曬干或鮮用。產于全國各地。

植物名狼杷草

拼音LangPaCao

學名Bidens tripartita L.

別名鬼叉、鬼針、鬼刺、夜叉頭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合瓣花亞綱

桔梗目

菊科

亞科管狀花亞科

向日葵族

鬼針草屬

寬果組

植物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莖高20-150厘米,圓柱狀或具鈍棱而稍呈四方形,基部直徑2-7毫米,無毛,綠色或帶紫色,上部分枝或有時自基部分枝。葉對生,下部的較小,不分裂,邊緣具鋸齒,通常于花期枯萎,中部葉具柄,柄長0.8-2.5厘米,有狹翅;葉片無毛或下面有極稀疏的小硬毛,長4-13厘米,長橢圓狀披針形,不分裂(極少)或近基部淺裂成一對小裂片,通常3-5深裂,裂深幾達中肋,兩側裂片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3-7厘米,寬8-12毫米,頂生裂片較大,披針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長5-11厘米,寬1.5-3厘米,兩端漸狹,與側生裂片邊緣均具疏鋸齒,上部葉較小,披針形,三裂或不分裂。頭狀花序單生莖端及枝端,直徑1-3厘米,高1-1.5厘米,具較長的花序梗??偘P狀,外層苞片5-9枚,條形或匙狀倒披針形,長1-3.5厘米,先端鈍,具緣毛,葉狀,內層苞片長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6-9毫米,膜質,褐色,有縱條紋,具透明或淡黃色的邊緣;托片條狀披針形,約與瘦果等長,背面有褐色條紋,邊緣透明。無舌狀花,全為筒狀兩性花,花冠長4-5毫米,冠檐4裂。花藥基部鈍,頂端有橢圓形附器,花絲上部增寬。瘦果扁,楔形或倒卵狀楔形,長6-11毫米,寬2-3毫米,邊緣有倒刺毛,頂端芒刺通常2枚,極少3-4枚,長2-4毫米,兩側有倒刺毛。(《中國植物志》)

生境分布

 產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西南及陜西、甘肅、新疆等省區(qū)。生于路邊荒野及水邊濕地。廣布于亞洲、歐洲和非洲北部,大洋洲東南部亦有少量分布。(《中國植物志》)

主要價植

全草入藥,功效清熱解毒。主治感冒、扁桃體炎、咽喉炎、腸炎、痢疾、肝炎、泌尿系感染、肺結核盜汗、閉經(jīng),外用治癤腫、濕疹、皮癬。(《中國植物志》)

原標題:狼杷草
詞條標簽:狼杷草

  • 植物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
  • 生境分布生境分布
  • 藥用價值藥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