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烏梢蛇(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

烏梢蛇游蛇科動物烏梢蛇Zaocys dhumnades(Cantor)的干燥體。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開腹部或先剝皮留頭尾,除去內臟,盤成圓盤狀,干燥。主產安徽。

  • 中藥名稱烏梢蛇

  • 中藥學名(拉丁名)ZAOCYS

  • 別 名風蛇、烏花蛇、黑風蛇

  • 所屬功效類 祛風藥

  • 動物藥

  • 分布區(qū)域安徽的全椒、宣城、南陵、寧國

來源

游蛇科動物烏梢蛇Zaocys dhumnades (Cantor)的干燥體。(《中國藥典2015》)

分布產地

安徽的全椒、宣城、南陵、寧國、岳西、霍山;江蘇的蘇州、吳縣、常熟、如東、連云港、南通;浙江的嘉善、平湖、海寧、安吉、桐鄉(xiāng)、長興、青田、瑞安、紹興;上海的青浦、金山、松江;湖南的益陽、慈利、沅陵、安化、吉首、古丈、龍山、灃縣;湖北的英山、紅安、恩施、咸豐、鶴峰、利川、浠水;貴州的德江、沿河、畢節(jié)、習水;重慶的酉陽、黔江、萬州、江津、梁平;四川的達州、宜賓、樂山、洪雅、丹陵等縣、市為主產區(qū)。

入藥部位

動物

采收加工

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開腹部或先剝皮留頭尾,除去內臟,盤成圓盤狀,干燥。(《中國藥典2015》)

藥材性狀

本品呈圓盤狀,盤徑約16cm。表面黑褐色或綠黑色,密被菱形鱗片;背鱗行數(shù)成雙,背中央2-4行鱗片強烈起棱,形成兩條縱貫全體的黑線。頭盤在中間,扁圓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澤。上唇鱗8枚,第4、5枚入眶,頰鱗1枚,眼前下鱗1枚,較小,眼后鱗2枚。脊部高聳成屋脊狀。腹部剖開邊緣向內卷曲,脊肌肉厚,黃白色或淡棕色,可見排列整齊的肋骨。尾部漸細而長,尾下鱗雙行。剝皮者僅留頭尾之皮鱗,中段較光滑。氣腥,味淡。(《中國藥典2015》)

性味歸經(jīng)

味甘,性平。歸肝經(jīng)。(《中國藥典2015》)

藥材功效

祛風,通絡,止痙。(《中國藥典2015》)

藥材主治

用于風濕頑痹,麻木拘攣,中風口眼喁斜,半身不遂,抽搐痙攣,破傷風,麻風,疥癬。(《中國藥典2015》)

用法用量

6-12g。(《中國藥典2015》)

貯藏保存

置于燥處,防霉,防蛀。(《中國藥典2015》)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本品粉末螢色或淡棕色。角質鱗片近無色或淡黃色,表面具縱向條紋。表皮表面觀密布棕色或棕黑色色素顆粒,常連成網(wǎng)狀、分枝狀或聚集成團。橫紋肌纖維淡黃色或近無色。有明暗相間的細密橫紋。骨碎片近無色或淡灰色,呈不規(guī)則碎塊,骨陷窩長梭形,大多同方向排列,骨小管密而較粗。(《中國藥典2015》)

中藥炮制

烏梢蛇  
去頭及鱗片,切寸段。
烏梢蛇肉  
去頭及鱗片后,用黃酒悶透,除去皮骨,干燥。
酒烏梢蛇 
 取凈烏梢蛇段,照酒炙法,炒干。每lOOkg烏梢蛇,用黃酒20kg。(《中國藥典2015》)

道地性

淮藥

原標題:烏梢蛇
詞條標簽:烏梢蛇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地分布產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