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牛蒡子(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

牛蒡子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果序,曬干,打下果實,除去雜質(zhì),再曬干。主產(chǎn)于東北、浙江等地。以東北產(chǎn)量大,稱“關力子”;浙江桐鄉(xiāng)產(chǎn)者質(zhì)佳,稱作“杜大力”。

  • 中藥名稱牛蒡子

  • 中藥學名(拉丁名)ARCTII FRUCTUS

  • 別 名惡實、鼠粘子、黍粘子

  • 所屬功效類解表藥

  • 菊科

  • 分布區(qū)域主產(chǎn)于東北、浙江等地。以東北產(chǎn)量

來源

本品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實。(《中國藥典2020》)

分布產(chǎn)地

主產(chǎn)于東北、浙江等地。以東北產(chǎn)量大,稱“關力子”;浙江桐鄉(xiāng)產(chǎn)者質(zhì)佳,稱作“杜大力”。

入藥部位

果實及種子

采收加工

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果序,曬干,打下果實,除去雜質(zhì),再曬干。(《中國藥典2020》)

藥材性狀

本品呈長倒卵形,略扁,微彎曲,長5-7mm,寬2-3mm。表面灰褐色,帶紫黑色斑點,有數(shù)條縱棱,通常中間1-2條較明顯。頂端鈍圓,稍寬,頂面有圓環(huán),中間具點狀花柱殘跡;基部略窄,著生面色較淡。果皮較硬,子葉2,淡黃白色,富油性。氣微,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中國藥典2020》)

性味歸經(jīng)

辛、苦,寒。歸肺、胃經(jīng)。(《中國藥典2020》)

藥材功效

疏散風熱,宣肺透疹,解毒利咽。(《中國藥典2020》)

藥材主治

用于風熱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風疹,咽喉腫痛,痄腮,丹毒,癰腫瘡毒。(《中國藥典2020》)

用法用量

6-12g。(《中國藥典2020》)

用藥禁忌

脾虛便溏者禁服。(《中藥大辭典》)

貯藏保存

置通風干燥處。(《中國藥典2020》)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本品粉末灰褐色。內(nèi)果皮石細胞略扁平,表面觀呈尖梭形、長橢圓形或尖卵圓形,長70-224μm,寬13-70μm,壁厚約至20μm,木化,紋孔橫長;側面觀類長方形或長條形,側彎。中果皮網(wǎng)紋細胞橫斷面觀類多角形,垂周壁具細點狀增厚;縱斷面觀細胞延長,壁具細密交叉的網(wǎng)狀紋理。草酸鈣方晶直徑3-9μm,成片存在于黃色的中果皮薄壁細胞中,含晶細胞界限不分明。子葉細胞充滿糊粉粒,有的糊粉粒中有細小簇晶,并含脂肪油滴。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2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蒸于,殘渣加乙醇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牛蒡子對照藥材0.5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牛蒡苷對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及對照藥材溶液各3μl、對照品溶液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一甲醇一水(40:8: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中國藥典2020》)

中藥配伍

1.疏風壅涎唾多,咽膈不利:牛蒡子(微炒)、荊芥穗各一兩,甘草(炙)半兩。并為末,食后夜臥,湯點二錢服,當緩取效。(《本草衍義》)
2.治喉痹:牛蒡子六分,馬藺子八分,上二味搗為散,每空腹以暖水服方寸匕,漸加至一匕半,日再。(《廣濟方》)
3.治風熱閉塞咽喉,遍身浮腫: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熟,杵為末,熱酒調(diào)下一錢匕。(《經(jīng)驗方》)
4.治風熱客搏上焦,懸癰腫痛:惡實(炒)、甘草(生)各一兩。上為散,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六分,旋含之,良久咽下。(《普濟方》啟關散)
5.治瘄疹不起透:牛蒡子(研細)五錢,檉柳煎湯,調(diào)下立透。(《本草匯言》)
6.治皮膚風熱,遍身生癮疹:牛蒡子、浮萍等分。以薄荷湯調(diào)下二錢,日二服。(《養(yǎng)生必用方》)
7.治風腫斑毒作癢:牛蒡子、玄參、僵蠶、薄荷各五錢。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diào)下。(《方脈正宗》)
8.治痰厥頭痛:旋覆花一兩,牛蒡子一兩(微炒)。上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侯,以臘面茶清調(diào)下一錢。(《圣惠方》)
9.治頭痛連睛,并目昏澀不明:牛蒡子、蒼耳子、甘菊花各三錢。水煎服。(《方脈正宗》)
10.治風熱成歷節(jié),攻手指作赤腫麻木,甚則攻肩背兩膝,遇暑熱或大便秘即作:牛蒡子三兩(隔紙炒),新豆豉(炒),羌活(去蘆)各一兩,干生地黃二兩半,黃耆一兩半(蜜炙)。上為細末,湯調(diào)二錢服,空心食前,日三服。(《本事方》牛蒡子散)
11.治頭面風熱,或頸項痰毒,風熱牙癰:牛蒡子、薄荷、荊芥、山梔、丹皮、石斛、元參、夏枯草,水煎服。(《瘍科心得集》牛蒡解肌湯)
12.治風齲牙痛:牛蒡子炒,煎水含漱吐之。(《延年方》)
13.治吹乳:鼠粘子加麝、酒吞下。(《袖珍方》)
14.治便癰:鼠粘子三錢炒,細末,入蜜一匙,凈樸硝一匙,溫酒空心服。(《袖珍方》)

中藥炮制

牛蒡子:除去雜質(zhì),洗凈,干燥。用時搗碎。
炒牛蒡子:取凈牛蒡子,照清炒法(通則0213)炒至略鼓起、微有香氣。用時搗碎。(《中國藥典2020》)

道地性

浙藥

相關論述

1.《別錄》:明目補中,除風傷。
2.《藥性論》:除諸風,利腰腳,又散諸結節(jié)筋骨煩熱毒。
3.《食療本草》:炒過末之,如茶煎三匕,通利小便。
4.《本草拾遺》:主風毒腫,諸痿。
5.《醫(yī)學啟源》:消利咽膈?!吨髦蚊匾罚簼櫡紊?。
6.李杲:治風濕癮疹,咽喉風熱,散諸腫瘡瘍之毒,利凝滯腰膝之氣。
7.《綱目》:消斑疹毒。
8.《本草經(jīng)疏》:惡實,為散風除熱解毒之要藥。辛能散結,苦能泄熱,熱結散則臟氣清明,故明目而補中。風之所傷,衛(wèi)氣必壅,壅則發(fā)熱,辛涼解散則表氣和,風無所留矣。藏器主風毒腫諸痿;元素主潤肺、散結氣、利咽膈、去皮膚風、通十二經(jīng)絡者,悉此意耳。故用以治癮疹、痘瘡,尤獲奇驗。
9.《藥品化義》: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熱毒。味苦能清火,帶辛能疏風,主治上部風痰,面目浮腫,咽喉不利,諸毒熱壅,馬刀瘰疬,頸項痰核,血熱痘,時行疹子,皮膚癮疹,凡肺經(jīng)郁火,肺經(jīng)風熱,悉宜用此。
10.《本草求真》:牛蒡子,今人止言解毒,凡遇瘡瘍癰腫、痘疹等癥,無不用此投治,然猶未繹其義。凡人毒氣之結,多緣外感風寒,營氣不從,逆于肉里,故生癰毒。牛蒡味辛且苦,既能降氣下行,復能散風除熱,是以感受風邪熱毒而見面目浮腫,咳嗽痰壅,咽間腫痛,瘡瘍斑疹,及一切臭毒、痧閉、痘瘡紫黑、便閉等癥,無不借此表解里清。但性冷滑利,多服則中氣有損,且更令表益虛矣。至于脾虛泄瀉為尤忌焉。
11.《本草正義》:牛蒡之用,能疏散風熱,起發(fā)痘疹,而善通大便,茍非熱盛,或脾氣不堅實者,投之輒有泄瀉,則辛泄苦降,下行之力為多。潔古作溫,景岳又謂其降中有升,皆非真諦?!秳e錄》稱其明目,則風熱泄而目自明。補中者,亦邢熱去而正自安。除風傷者,以風熱言之也。其根莖,則瀕湖《綱目》謂之苦寒,《別錄》主治,皆除熱通利之意。蓋其功力,本與子相近,而寒涼疏泄之性過之,皆以清熱泄導為治,凡非實火,未可妄投。凡肺邪之宜于透達,而不宜于抑降者,如麻疹初起,猶未發(fā)泄,早投清降,則恒有遏抑氣機,反致內(nèi)陷之虞。惟牛蒡則清泄之中,自能透發(fā),且溫熱之病,大便自通,亦可少殺其勢,故牛蒡最為麻疹之專藥。

傳說淵源

       話說在古代,有一個旁姓老農(nóng),一家五口,二畝薄地,一頭老黃牛,男耕女織也能維持一家生計。但是家中老母有病,癥狀三多及視力模糊(糖尿病)。
一天,老農(nóng)耕地累了在一棵樹下睡著了,醒來看到老黃牛在路旁吃草,把牛趕來繼續(xù)耕地,這老牛拉起犁來比剛開始時輕松多了,他自感有點跟不上趟。
       第二天老農(nóng)又去耕地,休息時老牛又到路旁吃草,老農(nóng)對昨日老牛吃過草后拉犁的牛勁大增有些奇怪,他想看看老牛吃的是啥草。過去一看,只見那草的葉子大而厚,像個大象耳朵,看牛吃得起勁,他就隨手拔出一棵,那知這草的根長的嚇人,足有三尺多長,形狀有點象山藥,掰開里面呈白色,咬一口嘗嘗微粘帶點土腥味,不知不覺把這草根吃完了,也沒有不舒服的地方,反而覺得比剛才還精神了。于是,他拔了些帶回家,讓家人洗干凈,切成段,再放幾塊蘿卜一起煮,全家當湯喝。一連喝了七八天,老母親的眼睛突然明亮了,原來的三多癥狀也消失了,還能干點體力活了。
       家中其他人的精神也大有改變,小兒子原來臉色土黃、嘴唇發(fā)白,如今變得紅璞嬌嫩,活潑可按。全家人坐在一起議論這種草叫什么,給它起個名字,老農(nóng)說:是老牛吃過這種草后拉犁才有勁的,我姓旁,在旁字上面加個草字頭,就叫“牛蒡”吧!小兒子說:老牛吃了這種草就有勁,應該叫“大力根”。從此以后,人們叫這種草為“牛蒡”,也叫“大力根”。

原標題:牛蒡子
詞條標簽:牛蒡,牛蒡子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論述相關論述
  • 傳說淵源傳說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