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漏蘆(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漏蘆為菊科植物祁州漏蘆Stemmacantha uniflora (L. ) Dittrich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和泥沙,曬干。主產于河北、遼寧、山西,以河北產量最大。

  • 中藥名稱漏蘆

  • 中藥學名(拉丁名)RHAPONTICI RADIX

  • 別 名野蘭、鹿驪、鬼油麻

  • 所屬功效類清熱藥

  • 菊科

  • 分布區(qū)域主產于河北、遼寧、山西,以河北產

來源

本品為菊科植物祁州漏蘆Stemmacantha uniflora (L. ) Dittrich的干燥根。(《中國藥典2015》)

分布產地

主產于河北、遼寧、山西,以河北產量最大。

入藥部位

根及根莖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和泥沙,曬干。(《中國藥典2015》)

藥材性狀

本品呈圓錐形或扁片塊狀,多扭曲,長短不一,直徑1-2.5cm。表面暗棕色、灰褐色或黑褐色,粗糙,具縱溝及菱形的網狀裂隙。外層易剝落,根頭部膨大,有殘莖和鱗片狀葉基,頂端有灰白色絨毛。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灰黃色,有裂隙,中心有的呈星狀裂隙,灰黑色或棕黑色。氣特異,味微苦。(《中國藥典2015》)

性味歸經

苦,寒。歸胃經。(《中國藥典2015》)

藥材功效

清熱解毒,消癰,下乳,舒筋通脈。(《中國藥典2015》)

藥材主治

用于乳癰腫痛,癰疽發(fā)背,瘰疬瘡毒,乳汁不通,濕痹拘攣。(《中國藥典2015》)

用法用量

5-9g。(《中國藥典2015》)

用藥禁忌

孕婦慎用。(《中國藥典2015》)

貯藏保存

置通風干燥處。(《中國藥典2015》)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本品橫切面:表皮常已脫落,后生皮層為數層至20余層棕色細胞,壁稍厚,木化及木栓化。韌皮部較寬廣,射線寬。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部導管較多,大型導管群常與小型導管群相間排列;木射線常有徑向裂隙,中央有時呈星狀裂隙,其周圍的細胞壁木栓化。薄壁組織中有分泌管分布,內含紅棕色分泌物。
粉末棕色。網紋導管和具緣紋孔導管較多,直徑約至133μm。分泌管長條狀,直徑24-68μm,內含紅棕色分泌物。根頭部非腺毛細胞甚長,木化,長0.5-4mn,直徑20-30μm。后生皮層細胞類方形或長方形,壁稍厚,紅棕色,木化和木栓化。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0ml,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漏蘆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環(huán)己烷—丁酮(4: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中國藥典2015》)

中藥配伍

①治疽作二日后,退毒下膿:黃芪(生用)、連翹各一兩,大黃一分(微炒),漏蘆一兩(有白茸者),甘草半兩(生用),沉香一兩。上為末,姜、棗湯調下。(《集驗背疽方》漏蘆湯)
②治乳婦氣脈壅塞,乳汁不行,及經絡凝滯,乳內脹痛,留蓄邪毒,或作癰腫:漏蘆二兩半,瓜蔞十個(急火燒焦存性),蛇蛻十條(炙)。上為細散,每服二錢,溫酒調服,不拘時,良久吃熱羹湯助之。(《局方》漏蘆散)
③治瘰疬,排膿、止痛、生?。郝┨J、連翹、紫花地丁、貝母、金銀花,甘草、夏枯草各等分。水煎服。(《本草匯言》)
④治皮膚瘙癢,陰疹,風毒,瘡疥:漏蘆、荊芥、白鮮皮、浮萍、牛膝、當歸、蘄蛇,枸杞子各一兩,甘草六錢,苦參二兩。浸酒蒸飲。(《本草匯言》)
⑤治流行性腮腺炎:板藍根一錢,漏蘆一錢半,牛蒡子四分,甘草五分。水煎服。(《新疆中草藥手冊》)
⑥治歷節(jié)風,筋脈拘攣,骨節(jié)疼痛:漏蘆半兩(去蘆頭,麩炒),地龍(去土,炒)半兩。上二味搗羅為末。先用生姜二兩取汁,蜜二兩,同煎三、五沸,入好酒五合,以瓷器盛。每用七分盞調藥末一錢半匕,溫服不拘時。(《圣濟總錄》古圣散)
⑦治小兒無辜疳痢,羸弱,不欲飲食,及腹內蟲動作,多吐清水:漏蘆二兩,豬肝一兩(煿干),楮樹根白皮一兩(銼)。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一、二百杵,丸如彈子大。每服以溫水研一九,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圣惠方》漏蘆丸)
⑧治冷勞泄痢,及婦人產后帶下諸疾:漏蘆(去蘆頭)一兩,艾葉(去梗炒)四兩。上二味,搗羅為末,用米醋三升,入藥末一半,先熬成膏,后入余藥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食前服。(《圣濟總錄》漏蘆丸)
⑨治室女月術不調:漏蘆(去蘆頭)、當歸(切,焙)、紅花子、枳殼(去瓤,麩炒)、白茯苓(去黑皮)、人參各半兩。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圣濟總錄》漏蘆湯)
⑩治白禿:五月收漏蘆草,燒作灰,膏和使涂之,先用鹽湯洗。乃敷。(《補缺肘后方》)

中藥炮制

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曬干。(《中國藥典2015》)

道地性

北藥

相關論述

1.《綱目》:漏蘆,下乳汁、消熱毒、排膿、止血、生肌、殺蟲,故東垣以為手、足陽明藥,而古方治癰疽發(fā)背,以漏蘆湯為首稱也。龐安?!秱摗分伟b疽及預解時行痘疹熱,用漏蘆葉,云無則以山梔子代之,亦取其寒能解熱,蓋不知其能入陽明之故也。
2.《本草經疏》:漏蘆,苦能下泄,咸能軟堅,寒能除熱,寒而通利之藥也。故主皮膚熱,惡瘡疽痔,濕痹,下乳汁。
3.《本經逢原》:漏蘆,《本經》治熱毒惡瘡,下乳汁,以其能利竅也,為消毒排膿殺蟲要藥。蓋咸能軟堅,寒能解毒,故服之必大便作瀉,使邪從下而出也。
4.《本草求真》:漏蘆,遺精尿血能止,亦因毒解熱除自止之意,非因漏蘆寓有收澀之功也。
5.《本經續(xù)疏》:漏蘆,《本經》謂其下乳汁,《別錄》謂其止遺溺,旨實相反,何歟?夫溺以溫化而通,乳以清純而下。遺溺固乎熱,乳不下亦因乎熱,非有二也。惟其利水由于除熱,是以能使不應行者歸于應行,而應行者不得應行而不行,則漏蘆者謂為瘍證逐濕之劑可也。
6.《本草正義》:漏蘆,滑利泄熱,與王不留行功用最近,而寒苦直泄,尤其過之。茍非實熱,不可輕用。不獨耗陰,尤損正氣。《日華》謂通小腸,治泄精溺血,腸風乳癰,排膿止痛,通經脈,皆惟實熱之癥,可以暫用。
7.《本經》:主皮膚熱,惡瘡疽痔,濕痹,下乳汁。
8.《別錄》:止遺溺,熱氣瘡癢如麻豆,可作浴湯。
9.陶弘景:療諧瘺疥。
10.《藥性論》:治身上熱毒風生惡瘡,皮肌瘙癢癮疹。
11.《本草拾遺》:殺蟲,洗瘡疥用之。
12.《日華子本草》:治小兒壯熱,通小腸,(治)泄精,尿血,風赤眼,乳癰,發(fā)背,瘰疬,腸風,排膿,補血,治撲損,續(xù)筋骨,敷金瘡,止血長肉,通經脈。
13.《山西中藥志》:清熱涼血,治熱毒血痢,血衄,血痔,溫疫等癥。

傳說淵源

       相傳東北松花江畔住著一位女大夫,女大夫不僅醫(yī)術高明,而且心地善良,經常給松花江兩岸的百姓免費送藥治病,深得百姓的愛戴。
       一日,女大夫上山采藥的途中,遇到一位患乳癰(乳腺炎)的患者。女大夫看到患者痛苦的表情,便上前主動為她看病。在看病的過程中得知,這位婦女剛剛做了母親,由于乳汁排出不暢通,導致了乳腺炎,而她的孩子由于沒有乳汁可吃,餓得哇哇直哭,面黃肌瘦的,這位婦女也是急得在那哭泣。女大夫知道,如果不趕緊將這位婦女的乳癰治好,那么她的小孩就會有生命危險。于是,她看了看剛采的藥材,但是沒有發(fā)現能治療乳癰的藥,正在焦急之時,她看到路邊有一種開著紫色花朵的植物。于是,她便隨手將這個植物拔起,放在嘴里嘗嘗是苦味的。她想到,中醫(yī)里很多味苦的藥都能治療火毒壅盛的疾病,便將這種草藥連根搗爛敷在患處。并囑咐這位婦女回去按照她的方法將這種草藥外敷和煮水喝,沒幾日這位婦女的乳癰就好了,而且乳汁也通暢了,比以前的汁水更多。
       女大夫得知這種草藥有治療乳癰和通乳的功效,便欣喜若狂,以后凡是遇到這樣的病人,用這種草藥來治療都有效,便稱這種草藥為“漏乳”。后人覺得這個名字不雅,便改其諧音稱為“漏蘆”。

原標題:漏蘆
詞條標簽:漏蘆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地分布產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性味歸經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關論述相關論述
  • 傳說淵源傳說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