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療養(yǎng)頻道 > 兒科疾病 > 正文

乙狀結腸鏡檢查如何進行

來源:嶺南中藥網(wǎng)發(fā)布時間:2018/6/29
導讀:其檢查步驟如下:(1)術前1小時作低壓清潔灌腸,或給開塞露導瀉,使患者排空大便,精神緊張者可給予鎮(zhèn)靜劑。(2)囑患者取左側臥位,雙腿屈曲。(3)先進行直腸指檢,除探查有無肛裂、內痔及直腸狹窄外,并有擴張肛門的作用。先進行直腸指檢(4)術前仔細檢查有關器械是否連接…

其檢查步驟如下:


(1)術前1小時作低壓清潔灌腸,或給開塞露導瀉,使患者排空大便,精神緊張者可給予鎮(zhèn)靜劑。


(2)囑患者取左側臥位,雙腿屈曲。


(3)先進行直腸指檢,除探查有無肛裂、內痔及直腸狹窄外,并有擴張肛門的作用。


(4)術前仔細檢查有關器械是否連接完好,尤其注意光源裝置是否完好,在乙狀結腸鏡上,涂凡士林或液體石蠟,將窺鏡前端置于肛門處,囑患者全身放松,張口深呼吸,然后將窺鏡輕柔緩慢地插入直腸,順骶骨方向插進5cm時,已通過肛門括約肌。


(5)直視下,將鏡身沿腸腔向前推進,邊觀察邊緩緩插入,看不見腸腔時,決不可盲目推進,插入困難時要及時停止,并立即請有經(jīng)驗的醫(yī)師協(xié)助指導,切記“見腔進鏡”,一般鏡身可深入25~30cm。


(6)在插入過程中隨時注意黏膜是否正常,有無紅腫、萎縮、肥厚、潰瘍、糜爛、出血或滲出及腫瘤與息肉;若有潰瘍應注意其大小、位置及形狀,并可取活體標本作鏡檢、培養(yǎng)或病理檢查等。


(7)對可疑病變黏膜,可用活檢鉗取小塊病變組織作病理檢查。鉗取組織時要避開血管,不得深入黏膜下,嚴禁撕拉?;顧z后,如出血量多,可經(jīng)內鏡在局部噴撒凝血酶或立止血,標本取出后應及時用甲醛固定。


(8)拔出鏡身時,應邊退出,邊觀察,直到完全退出為止。


(9)術后,患者應休息數(shù)小時,并觀察患者有無腹痛、便血。必要時測血壓及脈搏的變化,有腸出血及腸穿孔時,應及時請外科進行處理。

 

本站聲明: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請您來電聲明,我們將會在收到信息核實后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詳情請關注微信號:國醫(yī)小鎮(zhèn)或直接掃描右側二維碼關注

 

 

相關文章
說兩句吧

網(wǎng)友評論

驗證碼 看不清,換張圖片?

你還可以輸入250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