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醫(yī)文化 > 中醫(yī)名家 > 當代名醫(yī) > 正文

武之望

信息來源:國醫(yī)小鎮(zhèn)發(fā)布時間:2018/4/2
摘要:武之望(1552—1629年)字叔卿,號陽紆,明陜西臨潼阜廣里廣陽屯(今西安市閻良區(qū)武屯鎮(zhèn)廣陽村)人。明朝著名醫(yī)學家,著有《濟陰綱目》和《濟陽綱目》,同時在方志、文學等領 ...
武之望

武之望 圖片

武之望(1552—1629年)字叔卿,號陽紆,明陜西臨潼阜廣里廣陽屯(今西安市閻良區(qū)武屯鎮(zhèn)廣陽村)人。明朝著名醫(yī)學家,著有《濟陰綱目》和《濟陽綱目》,同時在方志、文學等領域也多有建樹,被譽為關中鴻儒,也被稱為儒醫(yī)。

從醫(yī)經歷

武之望(1552—1629年),字叔卿,號陽紆,明陜西臨潼阜廣里廣陽屯(今西安市閻良區(qū)武屯鎮(zhèn)廣陽村)人。聰穎好學,為諸生時即嶄露頭角,得到臨潼知縣張蒲的賞識,在其撰寫的《臨潼邑侯鳳麓張公生祠碑記》中說:“余時為諸生無奇也,而公每鑒賞之,曰:‘是子必第,第必先?!讯I賢書、上春官,一如公言。”


萬歷十六年,中鄉(xiāng)試解元,明年成進士,授安徽霍丘縣知縣,修建訓導衙舍(《霍丘縣志》),“非公事不至公堂”。萬歷十九年,調任江都(今江蘇揚州)縣令。據(jù)康熙五十六年《江都縣志》記載:“之望長身玉立,豐采映人,政和教肅,土民安之。事上官,恭不阿,直不為抗;鄉(xiāng)大夫刺敕門者必露封而后進,一時請托頓絕?!比f歷二十一年九月九日,敕封其父為文林郎,封其母為孺人。二十二年,因政績卓著,擢吏部考功司主事?!吧秸?,立朝不為朋黨,遇事獨斷,曾不依違兩可?!薄斑x直”從不營私舞弊,“有山濤之風焉”,但因剛正不阿而“忤當路”,萬歷二十八年改兵曹。面對官場黑暗,他憤然辭職歸里,潛心研究學問?!袄镌⒅暎汩]門掃軌,卻跡城市,日擁書萬卷,以課勖子弟從游之士,而更嗜醫(yī)術。”乾隆四十一年《臨潼縣志》稱其“閉門講學,遠近師事之。”


萬歷四十六年十二月辛末,升太仆寺少卿。月余轉太常寺少卿。三月,出為海、蓋(海州、蓋州,在遼東半島)兵備道,又調任永平兵備山東按察司副使。因軍中缺乏糧餉,撫寧縣臺頭營士兵在城下鼓噪鬧事,眾官主張借州府所貯濟軍餉以解燃眉之急,平息騷亂。他認為不可,萬一其他營士兵仿效,豈不釀成大患?于是親臨城上推心置腹地進行勸慰,先散去圖后解決,終未釀成兵亂。


天啟四年三月,以右副都御史接任其同年袁可立巡撫登、萊,駐節(jié)萊州(今山東蓬萊),訓練水師,伺機從海上出擊遼東半島的后金政權。為牽制后金入關,天啟五年三月,他派張攀駐守遼東據(jù)點旅順;五月,后金集結六千人攻陷旅順,毀城而歸。按照朝制,鎮(zhèn)守東江(又稱皮島,在鴨綠江口)的總兵毛文龍應由萊登巡撫節(jié)制,但毛文龍自恃開鎮(zhèn)東江有功,不聽巡撫調遣,二人交惡。武之望在奏疏中稱“毛帥在鮮五年先與舊撫(袁可立)鎮(zhèn)(沈有容)不和,繼與臣等不和,今又與鮮君臣不和。豈諸臣皆厲世妖孽,而獨毛帥為和鸞鳴鳳?!泵凝埗啻紊鲜柙g毀武之望,武之望彈劾毛文龍飛揚跋扈,虛報戰(zhàn)功。十二月,武之望上奏朝廷說,各邊擒獲的俘虜,除極少大頭目押解到京城外,大多數(shù)就地正法。但毛文龍為了從朝廷獲得更多的糧餉,卻“一解再解,以至踵解不已”(《明熹宗實錄》天啟五年十二月乙亥)?!睹魇贰こr列傳》記載:“天啟五年十二月,(毛)文龍報:朝鮮逆黨李適、韓明璉等起兵昌城,直趨王京,被臣擒獲。余孽韓潤、鄭梅等竄入建州,有左議府尹義立約為內應,期今冬大舉犯朝鮮。臣已咨國王防守,暫移鐵山之眾就云從島柴薪。登萊巡撫武之望奏:毛帥自五月以來,營室于須彌,所謂云從島是也。今十月,又徙兵民商賈以實之,而鐵山之地空矣。故朝鮮各道疑其有逼處之嫌,甚至布兵以防御之。今鎮(zhèn)臣所稱李適等之叛,尹義立之內應,臣等微聞之,而未敢遽信焉。信之則益重鮮人之疑,不信則恐貽后來之患。兵部言:牽制敵國者,朝鮮也;聯(lián)屬朝鮮者,毛鎮(zhèn)也;駕馭毛鎮(zhèn)者,登撫也。今撫臣與鎮(zhèn)臣不和,以至鎮(zhèn)臣與屬國不和,大不利?!薄暗勰嗣汶锋?zhèn)撫同心。”明熹宗一味遷就毛文龍,使毛文龍更加跋扈,目中無人,先是嗾使言官將力圖恢復疆域頗有建樹的前任巡撫袁可立排擠出登萊,袁可立的離任使毛文龍的日子更加不好過,這是毛文龍所始料未及的,以至于后來被袁崇煥擒殺。十二月乙未,明廷感到武之望與毛文龍“形跡既已稍分,精神終難強合”,不得不將武之望調走,任南京吏部右侍郎,旋改兵部左侍郎。


天啟六年八月丙寅,因疾乞休。


崇禎元年五月己巳,遷南京刑部左侍郎,仍管右侍郎事。六月庚戌,因其“諳練邊事,猷略過人”,出任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侍郎,總督陜西三邊(陜西、甘肅、寧夏)軍務,駐扎固原。為應對遼東戰(zhàn)事,朝廷不得不加重稅賦,導致民怨沸騰,又值陜北連年大旱,民不聊生,張獻忠、李自成紛紛聚集起義,“民變蜂起”,“流賊猖獗”;同時軍中因缺餉而有圖謀作亂者,武之望“廉治其魁,一軍肅然”。十二月,固原發(fā)生兵變,嘩變士卒劫走州庫財物,轉攻涇陽、富平、三原,游擊李英被浮。


崇禎二年正月,陜西巡撫胡廷宴、延綏巡撫岳和聲奏報稱“洛川、淳化、三水、略陽、清水、澄縣、韓城、宜君、中部、石泉、宜川、綏德、葭州、耀、靜寧、潼關、陽平關、金鎖關等處,流賦恣掠?!?《國榷》)。面對這種紛繁復雜、進退維谷的局面,武之望憂懼成疾。三月戊寅,在固原總督府自殺身亡,終年77歲。

人物成就

1、文獻學方面的貢獻。武氏《濟陽綱目》一書。具有醫(yī)學全書的形式,共200余萬字。108卷。論述了養(yǎng)生、內科、溫病、五官等諸疾。收方7000余首。援引歷代醫(yī)家論說達113家,保存了許多很有價值的文獻資料。雖然此書系述而不作,由于它薈萃了諸家的精華,博而能約,剪裁得體,分類比附,次序有倫。亦為可寶。武氏集古代醫(yī)家學說之大成。分門類敘,以病為綱,病各有論。論各有治,治各有方,論證必悉其源。治方必盡其變,廣往博引。綱舉目張。如論脾胃陰陽氣血時,推崇王節(jié)齋之論,指出:“胃陽主氣。脾陰主血?!币换蛴袀F⑽副銚p,飲食減常,元氣漸憊?!币詽嵐诺蔫仔g丸和東垣的“脾胃論”為“醫(yī)中之道”,反對“治脾胃者,不分陰陽氣血”,而用“辛溫燥熱。助火消陰之劑”,對于脾胃氣血升降之機,闡述最為有理。又如論治脅痛,分治法為6類。其中治肝實脅痛6方。治肝虛脅痛9方,治氣滯脅痛9方,治食積脅痛4方。使學者開卷。既易于尋方。另外,武氏對于養(yǎng)生防病。抗老延年的論述。也有精湛的收列。


2、對麻疹的研究。武氏對麻疹的辨證、治療及其兼證與施治均有精辟的論述。他對麻疹和痘的鑒別,從病狀、病機、辨證、治則幾方面作了簡明而詳盡的說明:“疹出如麻成朵,痘出如豆成粒……痘出于五臟,疹出于六腑…。痘宜內實,可用補劑;疹忌內實。只宜解散?!辈c麻疹相鑒別的其他發(fā)疹性疾病如斑疹、脈疹、騷疹、蓋豆疹等。一分述其辨證與治法。對麻疹的早期表現(xiàn),武氏也作了詳盡的描述。至于治療。武氏則將整個病程分為發(fā)熱、見形、收后三期,又按病情輕重順逆分為輕、重、不治三型,各期各型分述其辨證要點,分別立法設方。發(fā)熱期總的治療原則是“用藥以表散之”, 具體運用又根據(jù)癥情及天時歲氣的不同,分別用辛涼、辛溫、辛寒等法解毒發(fā)散,驅邪外出;見形期則以疹色的紅、白、赤、紫、黑為主進行辨證分析,分別選用化斑湯、人參白虎湯、養(yǎng)榮湯、六一散、四物湯加柴胡、干葛、紅花、牛子等隨證施治;收后期正氣已虛。毒邪未清。治療上常較復雜,他則因證而異,隨證出方。舉凡疹后嘔吐、發(fā)熱、午后發(fā)熱、消瘦骨蒸、疹后煩躁壯熱驚悸昏亂、煩躁譫語狂亂、疹后微嗽、頓嗽或喘咳及疹后失血、不食、癰毒、瀉痢等證。均有對證之方。其方不可謂不備。武氏對麻疹兼證的論述。亦博詳賅精,體現(xiàn)了辨證論治的精神。


3、對婦科學的研究。武氏的主要成就在于婦科學方面,他“嗣見同年王宇泰氏所輯《女科準繩》旁搜博采,古今悉備;然一切雜病亦復循薛氏例而概收之,不無駢枝贅疣之病。且分條不整。序次無倫,非耳目所素習者,卒觀之而莫得其要也。余窮心茲術亦既有年。茲于公事之暇手為搜集,汰去諸雜癥,而專以婦人所獨者匯為一書;又門分類別,而綱之下各系以目。名目《濟陰綱目)”。旨在“因論識病,因病取方。一展卷而黎然指掌,即庸工下醫(yī)亦可隨手而取效也”。可見,武氏以王肯堂《女科準繩》為藍本,刪除《準繩》非婦科病之各篇,糾正《準繩》中歸類的錯誤。廣搜博采諸家之長,自撰醫(yī)論、醫(yī)案以作補充。并重加編次。方撰成《濟陰綱目》,從調經、帶下、迄產后。乳疾等有關婦人諸病無不包羅。對諸病病因、施治,條分縷析。綱目分明,易于尋讀,實可謂集婦產科之大成。


武之望在精通醫(yī)學,又在方志、文學等領域也多有建樹,被譽為關中鴻儒,也被稱為儒醫(yī)。


著書論作

撰成《濟陽綱目》一○八卷(1626年),以與《濟陰綱目》成二儀并育之意。另著《疹科》(或作《慈幼綱目》)一卷,已佚。

軼事典故

清康熙四十年《臨潼縣志·武之望傳》:

武之望,字叔卿,號陽紆。從學于荊川先生之門,得姚江正派。萬歷戊子省試第一人,遂成進士。宰霍丘、江都,皆有能名。擢吏部,尋主文選直,忤當路,有山濤之風焉。改兵曹。歸里閉門講學,遠近爭師事之。后備兵海蓋,調永平,臺頭營呼餉噪城下,僉議藉府別貯之,望持不可,萬一他營效尤,即又何以應?自臨城,以溫言慰散。薦歷諸卿,晉大中丞、巡撫登萊。劾總兵毛文龍之驕,即有登撫可裁一疏,遷比部尚書,以少司馬總督陜西三邊軍務。士卒缺餉,謀作亂如臺頭營,乃廉治其魁,一軍肅然。未幾卒于官。生平正色,立朝不為朋黨,遇事獨斷,曾不依違兩可;至居鄉(xiāng)則恂恂,未嘗以才能勢位加人也。所著有《扣缶編》、《舉業(yè)卮言》、《雞肋編》、《吐質編》、《醫(yī)幟》、《疹科》、《濟陰綱目》行于世。今祀鄉(xiāng)賢祠。

原標題:武之望
上一篇:戴思恭下一篇:王肯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