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白附子(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

白附子為天南星科植物獨角蓮Typhonium giganteum Engl.的干燥塊莖。秋季采挖,除去須根和外皮,曬干。主產于河南禹縣、長葛,甘肅天水、武都,湖北等地。

  • 中藥名稱白附子

  • 中藥學名(拉丁名)TYPHONII RHIZOMA

  • 別 名禹白附、牛奶白附、野半夏

  • 所屬功效類 平肝息風藥

  • 天南星科

  • 分布區(qū)域主產于河南禹縣、長葛,甘肅天水、

來源

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獨角蓮Typhonium giganteum Engl.的干燥塊莖。(《中國藥典2015》)

分布產地

主產于河南禹縣、長葛,甘肅天水、武都,湖北等地。

入藥部位

根及根莖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除去須根和外皮,曬干。(《中國藥典2015》)

藥材性狀

本品呈橢圓形或卵圓形,長2-5cm,直徑1-3cm。表面白色奎黃白色,略粗糙,有環(huán)紋及須根痕,頂端有莖痕或芽痕。質堅硬,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淡、麻辣刺舌。(《中國藥典2015》)

性味歸經(jīng)

辛,溫;有毒。歸胃、肝經(jīng)。(《中國藥典2015》)

藥材功效

祛風痰,定驚搐,解毒散結,止痛。(《中國藥典2015》)

藥材主治

用于中風痰壅,口眼唱斜,語言謇澀,驚風癲癇,破傷風,痰厥頭痛,偏正頭痛,瘰疬痰核,毒蛇咬傷。(《中國藥典2015》)

用法用量

3-6g。一般炮制后用,外用生品適量搗爛,熬膏或研末以酒調敷患處。(《中國藥典2015》)

用藥禁忌

孕婦慎用;生品內服宜慎。(《中國藥典2015》)

貯藏保存

置通風干燥處,防蛀。(《中國藥典2015》)

藥材鑒別

顯微鑒別:
本品橫切面:木栓細胞有時殘存。內皮層不明顯。薄壁組織中散有大型黏液腔,外側較大,常環(huán)狀排列,向中心漸小而少,黏液細胞隨處可見,內含草酸鈣針晶束。維管束散列,外韌型及周木型。薄壁細胞含眾多淀粉粒。
粉末黃白色。淀粉粒甚多,單粒球形或類球形,直徑2-29μm,臍點點狀、裂縫狀或人字狀;復粒由2-12分粒組成,以2-4分粒者為多見。草酸鈣針晶散在或成束存在于黏液細胞中,針晶長約至97(136)μm,螺紋導管、環(huán)紋導管直徑9-45μm。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10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三氯甲烷—甲醇(3:1)混合溶液100ml,加熱回流2小時,提取液蒸干,殘渣加丙酮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白附子對照藥材10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β-谷甾醇對照品,加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2-3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F254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丙酮(25: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分別置日光和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或熒光斑點。(《中國藥典2015》)

中藥炮制

生白附子:除去雜質。
制白附子:取凈白附子,分開大小個,浸泡,每日換水2-3 次,數(shù)日后如起黏沫,換水后加白礬(每100kg白附子,用白礬2kg),泡1日后再進行換水,至口嘗微有麻舌感為度,取出。將生姜片、白礬粉置鍋內加適量水,煮沸后,倒入白附子共煮至無白心,撈出,除去生姜片,晾至六七成干,切厚片,干燥。每100kg白附子,用生姜、白礬各12.5kg。(《中國藥典2015》)

道地性

懷藥

傳說淵源

       清代慈禧太后面風多年,左側面部自眼以下,連及顴部,時作跳動,即左側面神經(jīng)痙攣。光緒十四年,慈禧太后53歲,10多年未愈。光緒二十八年,除跳動外,出現(xiàn)口歪眼斜,但仍屬面部神經(jīng)痙攣。這時慈禧已67歲。多方治療到光緒三十二年下半年有好轉,各種方中白附子仍是主藥。

原標題:白附子
詞條標簽:獨角蓮,白附子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地分布產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藥禁忌用藥禁忌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藥材鑒別藥材鑒別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
  • 傳說淵源傳說淵源